新聞資訊
調查稱課題經費用于學術研究不足三成
發布日期:2017-05-14
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持續大幅增長,中央財政科技支出更是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長。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科研經費使用不僅效率較低,甚至還出現了跑冒滴漏、挪用亂用、腐敗貪污等現象。
套取經費手段五花八門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大量科研經費沒有用于科研本身,大到發放工資、福利,小到充飯卡、交電話費,科研經費幾乎“無所不能”,套取科研經費的手段“五花八門”。中國財政學會理事、南京審計學院教授蔣大鳴認為,有的課題經費真正用的學術研究的不到5成,有的甚至不到3成。
一是擠占挪用。隨著科研經費的增加,不少人把科研經費當做“唐僧肉”,想方設法中飽私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涉嫌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經費轉至其名下公司被批捕;浙江大學水環境學院院長陳英旭,因將巨額科研經費轉到自己所開的兩家皮包公司獲刑10年……近日一些曝光的案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關注,影響惡劣。
二是擴大用途。一些單位對科研資金的管理態度基本上是誰搞到的資金由誰負責。拿到科研資金之后,單位提取一部分管理費,剩下的課題研究、經費分配、報銷等方面,往往是課題負責人一個人說了算,容易導致私用、挪用經費情況的發生。有的單位“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經費”,科研經費用于發工資福利、出國考察、吃飯、買車、交通、蓋房、裝修、買家具,甚至有的經費說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三是弄虛作假。一些人總能想出各種歪招,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包括編造勞務人員名單或用學生身份證冒領“勞務費”、以差旅費、辦公經費等的名義開具虛假發票、編造虛假合同、編制虛假賬目等等。
記者發現,很多單位財務報銷流程存在“漏洞”。一名科研單位的財務人員說,從財務角度,他們只審核發票的合法性,不管發票的合理性。很多科研人員坦承,到財務部門報賬時,若遇到麻煩,一般通過技術處理大多可以“通融”。